明阅文章网 - 轻松阅读从此开始!

文章阅读网-情感文章-美文故事-散文欣赏-明阅文章阅读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杂文小记 >

明加减之道,得人生之翼

时间:2022-05-08 14:58来源:大书蠹 作者:大书蠹 点击:
写作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本为加,结果却是落后受损,实为减;谦逊虚心本为减,但结果是进步受益,表现为加。可见,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是

写作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骄傲自满本为“加”,结果却是“落后受损”,实为“减”;谦逊虚心本为“减”,但结果是“进步受益”,表现为“加”。可见,加有时意味着减,减则是为了更好地加;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以上论述对我们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课前的随想与草拟]: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言简意赅,包含着既朴素而又极深远的辩证法哲理。他告诫我们,人生中的加减运用是要讲条件的,当加则加,当减则减。否则,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出现加变减,减成加的状况,会给你的人生带来你难以把控的后果。( 文章阅读网:www.sanwen.net )

【“满招损”中“满”字意味数值已至极点,无以复加,是为“加”。此“加”亦无复再加,再加则损,所谓“满招损”即指此也。这是加与减的临界点,但对于此点的把握,却需要有极高的悟性和道德修养来加持,并同时具备极强戒贪意志力,否则,难免陷入“招损”的困境。

“谦受置”中“谦”字本义是指谦虚之义,后引申指对自己的失后引申误或不完善表示愧歉不安;后也引申为虚心。是为“减”。其数值仍有“加”的空间,故虽为减,却需加。由此就需要我们有清醒的预见力和判断力,有果敢的决断力和极强的执行力,应加则加,当仁不让。】

喜欢《三国演义》的朋友可能都对关羽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痛惜不已,但细想之下,关羽的结局其实早就深潜在其骄傲自负的性格之中了,从对刘备三顾茅庐的不以为然,到对册封五虎上将的极力反对,再到对孙权、陆逊极度轻视,致使他在行军打仗时过分自信。这一弱点被吴国大将陆逊充分利用,尽管诸葛亮再三嘱咐,但自觉老子天下第一,孙权小儿何足道哉的关大将军怎么能听得进去?所以,最后落得个“白衣渡江夺荆州 败走麦城英雄死”的结局也就毫不意外了。

其实,如果不是因为他喜欢别人吹捧,他一辈子的作战经验,怎么会让自己的大本营完全暴露在敌人的面前呢?如果不是因为高傲,当孙权想要联姻之时,他怎么会说出“虎女岂能嫁给犬子”这样的蠢话?最终导致本来可以联吴抗魏的机会白白失掉,还结下一个强大的仇敌。所以,关羽的性格缺陷,导致他不能敏锐的判断何时可加,何时可减,而只是盲目的“加”“加”“加”,愈发的妄自尊大,刚愎自用,终于将“加”的这根弦给崩断,所加起耒的一切,在这里都被减至零,最后,落得个死后自己的头颅还被敌人拿来利用的可悲结局,也就丝毫不会令人感到意外了。

[拟写正文]

明加减之道,得人生之翼

《尚书》说:“满招损,谦受益。”言简意赅,包含着既朴素而又极深远的辩证法哲理。他告诫我们,人生中的加减运用是要讲条件的,当加则加,当减则减。否则,就会走向它的反面,出现“加变减”“减成加”的状况,所以,是加是减,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首先,加减的妙用,在于要找到加与减的临界点,把握好加与减的时机。当关羽孤悬蜀汉之外,南有吴,北有魏,两大强敌环伺,关羽却不能正确处理好与二者的关系,在北伐曹魏之际,却南树强敌,以所谓“虎女配犬子”之语羞辱孙权。因此,其虽北败于禁,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却因其不懂得加减的妙用,只会用强,不会示弱,以致加与减发生转换,导致大意失荆州,最后落得了一个败走麦城,命丧黄泉的结局。

其次,加减的妙用,还在于知已知彼,有战略的眼光,有察微知著的的能力。众所周知,因为项羽个人的自负,而未能洞察秦亡之后的大势,认清自已将来的真正对手,轻信项伯之言,惑于刘邦之说,碍于情面之心,不听范增之谏,而行妇人之仁,放虎归山,埋下了垓下之死的伏笔。与之相反,伟人毛泽东则要清醒得多,抓住当时国内外难得的机遇期,识破蒋介石集团企图划江而治的阴谋,发起最后一击,一举推翻了蒋家王朝。“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活名学霸王”,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伟人深谙加减之道,擅用加减之法的高超艺术。

最后,加减的的妙用,更在于要明了加与减的内涵,知道该加什么,应减何物。当年钱学森冒着那么大的风险,顶着那样大的压力,克服重重困难,回到祖国,他加的是什么,减的是什么,想必大家应该清楚。而正是有了千千万万个像钱学森这样的仁人志士对“加”与“减”的诠释,新中国才建立起了其独有的精神谱系,如焦裕禄精神,两弹一星精神等等。

综上所述,加减的妙用,不仅要有灵心慧性的加持,更须有德性作根基。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一点对于正处于人生成长期的我们来说,或许更有意义。作为时代青年,明了此点,你才能真正掌握“加与减”辩证法的精髓,所谓“运用之妙,存手一心”,即指此吧。

(责任编辑:立暖)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表情:
用户名: 验证码:点击我更换图片
栏目列表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