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以来,我国对从农村向城镇转移的人口的称谓经历了多次演变。其中,“农业转移人口”是在近几年的人口城镇化进程中逐步产生的,其内涵与之前的称谓有了一定的差别。下面聘才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欢迎大家阅读!! 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调研报告(一) 按照市人大常委会《关于做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有关事项的通知》(庆人大常办电发[2017]9号)要求,正宁县人大常委会高度重视,成立专门调研组,与县政府办公室联合,深入全县10个乡镇及公安、统计、计生、民政、人社、教育、住建等职能部门,对我县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情况进行了全面调研。期间,通过听取汇报、查阅资料、数据汇总分析、走访调查、会议座谈、发放问卷等方式,深入调查了解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近期,调查组按照市人大办公室下发的调研工作补充通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再次调查核实,对调查报告进行了修改和完善。现将有关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基本现状 (一)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的基本情况 2017年底,全县总人口23.68万人(人口变动调查数),常住人口18.1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5.08万人。农村总人口21.44万人,户籍人口21.3万人,常住人口13.07万人,流动人口6.81万人。 (1)农村流出地农业转移总人口6.31万人,其中转出本县的总人口(含家庭人口)5.98万人,流向省外4.1万人,流向省内1.88万人,且流转人数呈逐年递增趋势。新生代农民工已成为农业转移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农业转移人口从业人数5.53万人,其中男性3.66万人,占转移人口的58%,年龄在16—50岁的男性3.55万人,占转移人口的56%,超过50岁以上的比重较低;女性2.65万人,占转移人口的42%,16—50岁的女性2.55万人,占转移人口的40%。 (2)1993至2017年,全县总新生儿56915人,其中农村新生儿33755人,占59.3%,农村新生儿年平均1662人。1993年至2017年,全县新生儿转移人口3189人,其中农村新生儿转移人口1965人,占61.6%。从农村转移人口新生儿数量看,我县1993年为58人、2002年为76人、2017年为154人,这反映出我县农业转移人口总量总体上在逐步增长。但从农村新生儿数量占新生儿总数的比率看,1993年到2001年基本呈下降趋势,2002年到2017年基本呈上升趋势,之后到2017年又呈下降趋势。这反映出我县农业转移人口增长呈现螺旋上升的特点,充分说明我县农业转移人口增长是艰难缓慢的。 (3)2017年至2017年底,全县新增农转非城镇居民8783人,其中2017年经县政府批准山河镇、宫河镇、周家乡集体农村居民农转非1617户6436人,占落户本县城镇人口的73.3%,市县内迁入并落户我县城镇居民2347人,仅占26.7%,城镇人口增长率维持在较低水平。由于集体农转非的大部分人员得不到城镇人口的福利待遇和医疗保险,不少人要求将城镇户口转为农村户口,加之农民享有土地红利,预计未来县内农转非人口不会出现大幅上涨,有逐年小幅下降的趋势。 (4)随着煤炭资源开发进入实质性阶段,我县吸引了大批省内外投资商,非农业人口逐年增加,加之失地农民增多,转入城镇生活,促使城镇化速度加快,非本县人口先后转入县城0.33万人,其中省外输入0.22万人,省内输入0.11万人;从乡镇转入县城0.5万人,失地农民16周岁以上符合参保的3593人。2017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27.99%。 (5)2017年,全县有专业种植户60户、从业人员130人,专业养殖户283户、从业人员2992人,农牧业合作社1213户、从业人员1374人,其他从事农牧产业人员650人。农村个体户从业人员560人,其他从业者380人。 (二)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情况 1.就业保障。(1)劳务输转。当前,我县城镇化水平较低,农业转移人口以从事劳务业为主。全县农业转移人口6.31万人中,2.1%分布在第一产业,62.9%分布在第二产业,34.6%分布在第三产业。省内就业2.47万人,创劳务收入3.16亿元,人均1.28万元;东部就业1.56万人,创劳务收入2.6亿元,人均1.6万元;中部就业1.125万人,创劳务收入1.637亿元,人均1.4万元;西部就业8560人,创劳务收入1.08亿元,人均1.25万元。全县备案企业80户,用工2139人,劳动合同签订率在93%以上;建筑、餐饮等行业劳动合同签订率仅有59%。(2)就业安置。2017年至2017年,全县接收退伍军人153名,其中转业士官20名、复员士官133名,安置153名,安置率100%。高校毕业生报到注册2812名,招录公务员18名,通过省市各类招考、政策性安置及自主就业1907名,其中政策性招录1293名,农村学生招考率为88%;调到市直单位共56名,农村学生调动率为61%;乡镇调县城的163名,其中公务员35名。(3)就业服务。2017年省级转移支付就业专项资金399.9万元,支出435.26万元,用于农村转移人口的资金92.9万元。2017年至2017年,职业技能培训2620人,创业培训365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17700人。 2.教育保障。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160所,其中独立高中1所,完中2所,职专1所,初中10所,九年制学校3所,小学113所,公立幼儿园7所、私立幼儿园23所。义务教育阶段。1999至2017年,小学一年级新生平均6713人,其中最多的2000年6928人,最少的2017年6190人;农村小学一年级新生平均6246人,占总平均数的93%,最多的2000年6414人,占当年总数的92.6%,最少的2017年5760人,占当年总数的93.1%。中考学生平均3246人,最多的1999年为3324人,最少的2017年为3056人,参考人数呈现递减趋势,减少人数在270人左右。五年间,中考录取率平均为35.8%,其中,1999年为17.24%,2017年为51.8%,录取率呈现递增趋势,增幅近3倍。高中阶段。1999至2017年,高一新生平均1141人,其中最少的1999年573人,最多的2002年1815人,增长人数近3倍。五年间,农村籍高一新生平均922人,其中最少的1999年573人,最多的2002年1506人,增长近2.5倍,平均占80.34%,其中最低的2000年为77.87%,最高的2002年为82.98%,差额在5%以内。高考录取。1999至2017年,高考学生平均1149人,其中最多的1999年1540人,最少的2002年850人,呈递减趋势。高考录取率平均为55.6%,其中最低的1999年37.34%,最高的2002年72.12%,高考录取率呈现递增趋势,增长率约200%。农村籍本科、大专学生年平均418人,最多的2017年498人,最少的2001年309人。五年间,农村籍本科、大专学生所占比例均徘徊在70%左右。职业教育。1999至2017年,学校新生平均为116人,其中农村籍学生均占93%左右。从以上数据分析得出,这五年间,平均每年有300名左右的农村籍学生升入本科或大专学校就读,平均每年有100名左右的农村籍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即每年约有400人发生转移。2017至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年级入学人数与上五年相比,总数及农村籍学生数均减少了约2000人;高中阶段新生入学人数同上五年相比,总数及农村籍学生生均增加了约200人。平均每年约有650名农村籍学生升入本科或大专学校就读,平均每年约有200名左右的农村籍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即每年约有850人发生转移。2017至2017年,义务教育阶段小学一年级入学人数同上五年相比,总数及农村籍学生数均减少了约2000人;高中阶段新生入学人数同上五年相比,总数及农村籍学生生均增加了约260人;平均每年约有850名农村籍学生升入本科或大专学校就读,平均每年约有50名左右的农村籍学生接受职业教育,即每年约有900人发生转移。 3.医疗保险。2017年,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52340人,发放816人255.7万元。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个人缴费80元,政府补贴260元。住院医疗报销乡镇医院起步线100元,报销比例80%;县级医院起步线200元,报销比例75%;市级医院起步线400元,报销比例70%;市外医院起步线600元,报销比例65%。在医疗服务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同时可以通过参加新农合,享受新农合政策。 4.卫生保障。(1)医疗保障和公共卫生情况。全县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61家,其中县医院1家、县中医院1家、县妇幼站1家、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家、乡镇卫生院10家、村卫生室及接种点108家、社区服务站3家、民营医院1家、个体诊所35家;共有病床434张,每千人拥有病床1.79张。目前,享有的公共卫生服务共12项:结核病防治、预防接种、高血压患者健康管理、重症精神病、糖尿病、老年人健康管理、居民健康档案、卫生协管、中医治未病、1型糖尿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孕产妇健康管理、0-6岁儿童健康管理、健康教育。转移人口中,重性精神病0人,高血压101人,糖尿病23人,建档率95%。(2)计生优质服务实施情况。我县对农业转移人口免费提供的计生技术服务项目由以节育措施落实为主逐渐转变为以生殖保健为主,主要包括B超查环、查孕,放置、取出宫内节育器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人工流产、引产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输卵管结扎术、输精管结扎术;妇女病普查普治,孕前优生健康检查及技术常规所规定的各项医学检查等,落实率均达到90%以上,农业转移人口计划生育免费技术服务实现了全覆盖。(3)计生优惠政策实施情况。从1993年到2017年,我县计生惠农政策的出台和落实由仅靠计生部门单打独斗的模式逐步转变为计生主导、部门配合、社会参与的模式,在具体的项目上也由单纯的节育措施落实奖励发展到集“奖、优、免、补、帮、保”为一体的多层次、广覆盖的利益导向政策体系。2017年以来,先后有3291个农村家庭享受了计划生育惠农政策,落实各类奖励扶助资金600多万元。城镇人口享受的计划生育优惠政策主要在独生子女父母奖励费及职工子女教育资助方面。 5.住房保障。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房地产业和住宅市场的日益繁荣,为我县城镇居民家庭住房条件的改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住房价格持续上涨,使许多迫切希望改善住房条件的低收入家庭望而却步,住房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截至2017年底,我县城镇居民(非农业人口)和农业转移人口拥有商品房187幢、4612套,面积约423440平方米,廉租房、经济适用房和棚户区危房改造面积约17.1万平方米、1950套。商品房主要满足城镇职工居住需求,廉租房、经济适用房主要满足城镇下岗职工及社会失业人员居住需求,棚户区危房改造房主要满足林业棚户区居民居住需求,农业转移人口在县内购房约占全县购房总人口的15.5%,比例很低,享受政府保障性住房的的人群仅限于城镇下岗职工及社会失业人员。对于农业转移人口的住房问题因客观条件的限制几乎不能购房。用工单位为农业转移人口几乎没有提供集体宿舍,主要依靠自己租房解决住宿。住房公积金的缴纳主要来自城镇正式职工,其使用主要满足城镇正式职工购房需要,其他行业领域和农业转移人口几乎没有缴纳住房公积金。因此,不同收入阶层之间的住房状况在我县存在着较大差距,低收入群体(农业转移人口、农民工,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住房条件有待彻底改善。 6.养老保障。2017年,全县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参保26264人,城乡养老保险参保12.7万人,参保率97%;失业保险参保26264人,领取失业金1180人。有敬老院10所、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10所、老人互助幸福院16所;城市低保共保障4619人;农村低保共保障32723人;五保供养共保障1652人;城乡临时救助共救助780人,城乡医疗救助共救助481人,基本构建起了覆盖城乡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二、存在问题 (一)户籍管理制度制约。由于目前的户籍制度不健全、不完善,致使常住人口管理难度加大。据统计,我县有近6.5万人常年外出务工,约占总人口的27%左右,他们当中有的长期外出,有的甚至全家外出,致使无法对他们的户籍进行规范化管理。同时,随着我县城市建设的不断深入,许多农村居民和外来务工人员在城镇购买了住房,极个别的由于没有房产证及相关手续,其户口不能及时迁移。特别是计划外生育子女,人口与计划生育部门要求他们先缴纳社会抚养金,然后才出具入户证明,致使一部分人不能进行出生登记,造成很大一部分计划外生育子女无户口。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意愿不强。近年来,国家越来越重视“三农”工作,加大了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利于农村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致使一些人对“农转非”的热情不高,他们自身不愿转换为城镇居民,而更愿意拿着农村户口在城市工作,享受城市与农村的双重待遇。加之我县地理位置及资源相对匮乏,吸引外地客商能力弱,农业转移人口流动性强,分布区域广泛,全县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尚未健全,服务手段和方式较为滞后,对转移人口的就业服务还存在一些盲区和缺失,致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县外务工就业。 (三)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缺乏。农业转移人口文化水平低,劳动技能培训欠缺,仍以初中毕业为主,且职业素质偏低,缺乏转移就业或转岗就业的技能,加之受传统思维方式和生活观念的影响,使其自身就业竞争和生态能力普遍降低,致使农业转移人口在城镇再就业困难,只能在建筑业、商贸服务业等行业从事体力劳动或简单劳动,难以真正融入市民化生活。部分农民进城后预期收入下降,而相应的生活、就医、子女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增加,存在着收益不确定和不平衡等问题,造成“农民想进城而不敢进、能进不想进”的现象。 (四)教育资源短缺。随着我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县城就读的适龄儿童迅速递增,县城小学、初中大班额现象比较普遍,容量不足已成为我县实施义务教育的“瓶颈”。例如,山河小学1656人,32个教学班,平均班额52人,其中二年级342人,6个教学班,平均班额57人;西关小学一年级260人,4个教学班,平均班额65人,严重超过教育部规定每班45人的标准。县城幼儿园830人,21个教学班,平均班额40人;西关幼儿园小班417人,10个教学班,平均班额达42人,均超出幼儿园办园标准。这些大班额、超容量现象,不仅增加教师负担,影响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而且学生的安全问题更令人担忧。同时,由于我县财政困难,教育投资不足,全县一半农村小学图书、仪器、实验、多媒体设备和音体美设施相对短缺,1.4万余套(双人)学生课桌凳比较破烂,严重影响教育质量。 (五)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目前支持农业转移人口的政策体系还不完善,本地就业岗位少,工资待遇低,就业信息不畅,提供的岗位要求技能低,大多成了外出务工前的孵化基地,尤其受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影响,农民工还未被整个社会接纳,自身应该享有的社会福利得不到落实。返乡创业的农民工缺乏有效的政策扶持和便利的服务,创业门槛较高,创业成功率不高。失地农民就业保障落实不到位,由于本县企业少,劳动密集型企业更少,提供岗位少,失地农民有劳动能力的外出务工,其他失地农民只能做最简单的工作。同时,由于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保障体系不统一。在医疗保险方面,农业转移人口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医疗报销待遇悬殊过大,尤其在市级以上医院就诊治疗的差距过大。在养老保险方面,城镇企业养老保险待遇人均每月1894元,而农村转移人员在没有参加企业养老保险时,只能参加待遇在70元左右的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差距特别大。 (六)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高。目前,我县公共卫生服务和管理机构的人员编制、财政拨款主要以户籍人口数量为标准,未把流动人口纳入统计。全县流动人口数量较多,流动人口的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都很大,导致人员、经费相对不足,加之大部分居民就医方式由原来的乡镇卫生院为主变为以县级、市级医院为主,增加了县级、市级医院的患者就诊量和接诊负担,造成专业技术骨干断层,专业服务人员不足,名医接诊负担加重等问题,服务超负荷现象,严重影响了服务能力和水平。同时,由于转移人口户口在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规定,农民看一般病应在乡镇医院,否则不予报销医疗费,给进城农民看病造成了一定困难和负担。 (七)住房保障政策不够完善。目前,廉租房、保障房主要是面向城镇居民,大部分进城务工及失地农民由于受户口影响,难以与城里人享有同等住房保障政策。加之城市住宅用地日益减少,土地成本越来越高,农业转移人口住房成本势必不断提高,群众难以承担。因此,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没有钱在城区买房,为了省钱,有的户在城区租住,个别户还在城乡结合部或者搭建的简易“棚户区”租住,公共设施不完善,环境卫生很差,有的甚至是危房,存在严重安全隐患。加之,由于配套资金短缺,县城生活相关配套设施的不完善,缺乏足够的吸引力,影响了县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进程。 三、对策建议 (一)深化户籍制度改革。目前我国在户口性质上,主要采用了城镇、农村两大类,由于户口性质的限制,不少公民在入学、征兵、就业等方面存在着不平等的待遇,建议取消城镇居民、农村居民“二元化”的规定,统一实行居民登记。同时,放宽由农村进入城镇的户口迁移政策,特别是在城镇购买了住房或在城镇务工、经商时间较长,根据本人的书面申请,经乡镇派出所审查,县公安局批准就可以将户口迁往城镇。户口在城镇,而又长期在农村居住的,也可以根据本人的书面申请,经乡镇派出所审查,县公安局批准后迁往农村。各派出所要无条件地解决无户口人员的入户问题,真正使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市民。 (二)加快城镇化进程。大力发展地方经济,统筹抓好城乡规划布局,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来全盘谋划,切实做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乡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相互衔接,协调配套,体现规划的完整性、系统性、科学性。统筹抓好产业布局,按照“依托资源引龙头,依托龙头建基地,依托科技提品质”的总体思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和现代服务业,强化工农互动对接,推动城乡产业融合发展。统筹抓好城乡建设,积极完善路、电、水、网等基础设施,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同时,发挥小城镇的示范带动效应,推进城镇化建设步伐,推动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坚持因地制宜,大力实施扶贫攻坚战略,推动农民实现职业身份的转变。建议省、市对县、乡公共服务建设给予项目和资金等方面的倾斜,全面提高城镇公共服务能力和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能力。 (三)加强农业转移人口劳动技能培训。为了解决农业转移人口“欲出无门”、“盲目出门”等问题,政府、培训机构和用人单位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掌握劳动力需求信息,采取订单式、定向型、委托培训等多种形式,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技能培训,增强培训效果,提高就业率。要把培训与就业紧密结合,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实用性技术培训为切入点,采取“引进来、赴一线、手把手”培训模式,整合培训资源,开展多层次的技能培训,形成“培训、就业、保障”三位一体的培训模式。同时,要进一步规范劳务用工行为,加大执法监察力度,建立公安、工会、工商等部门联合执法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职能部门作用,使劳动执法常态化,切实维护企业和劳动者合法权益。 (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按照“以输入地政府管理为主,全日制公办中小学接收为主”的原则,切实保障农业转移人口子女接受公平义务教育;进入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义务教育阶段子女,与当地学生享受同等的“免补”有关政策;加快配置城镇公办优质教育资源,逐步提高公办学校和优质学校招收进入城镇农业转移人口子女的比例。大力实施“以流入地政府为主、普惠性幼儿园为主”的政策,普及农业转移人口随迁子女学前教育。进入城镇的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具有初中以上学历或同等学力的,不受户籍限制,均可参加职业学校入学报名和录取,与其他在校学生享受同等的助学金、奖学金和减免学费政策。加大教育投入,扩大城区学校办学规模,减轻现有学校压力,满足农业转移人口子女就学。增加教师编制,调整教师结构,按小学师生比1:19、中学师生比1:15的标准配备教师。加大教师招聘力度,利用免费师范生培养政策和“特岗教师”政策,扩大教师来源。通过公开招聘、选调、培训、转岗等多种形式,优化城区学校的教师配置。 (五)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覆盖农业转移人口工伤保险、医疗和大病保障制度,适当降低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合并农村和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建立统一医疗保险模式,统一标准政策,解决医保转移接续和异地就医问题。对拥有比较稳定职业且在城镇就业较长时间的农业转移人口,应纳入城镇社会养老保险体系,其养老保险费缴纳办法可参照城镇职工执行。加大各项优惠政策落实,将农业转移人口工作纳入当地政府工作的目标管理,分门别类制定发展规划,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工作。 (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合理调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提高农业转移人口集中的基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加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力度。实现跨区域医保统一结算,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异地看病报销难问题。加强基层计划生育网络建设,建立流动人口经费保障制度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推进农业转移人口计划生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进一步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制度,把农业转移人口预防保健和卫生服务工作纳入城乡社区卫生服务范围,按城镇实际服务人口安排资金、配置公共卫生设施。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住院和大病救助在政策内补偿相一致。探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结算方式,对自愿参加流入地城镇基本医保的农业转移人口,降低缴费基数,增加政府投入和筹资水平,最终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而为一。 (七)完善住房保障政策。加大政策调控力度,加强房地产市场秩序整治,对商品房销售价格予以政策性指导,既要理性指导开发商,也要理性引导购房者,避免单一的市场调节,逐步从制度上系统解决社会居住矛盾,抑制投资和投机性购房,稳定住房价格,遏制房价过快上涨。优化住房供应结构,制定相应政策,引导房地产开发商多开发建设中小户型商品住宅,优化住宅建设及供应结构,大力推行中小户型和廉租房。积极发展住房二级市场,让大量价位较低的存量房进入市场,以满足不同收入阶层的购房需求,让更多群众特别是农业转移人口家庭享受到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成果。从社会住房供给和需求入手,按照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的收入标准和经济支付能力,进一步细化住房保障方式,建立健全多层次的住房保障体系,切实解决农业转移人口家庭的住房问题,适当扩大保障范围,逐步将无能力购房的拆迁户、困难企业老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及婚龄青年等纳入住房保障范围,使更多的低收入人群享受到住房保障优惠政策。 (责任编辑:立暖) |